作者:鐘鎵鸞
發布時間:2023-08-22
閱讀次數:2350 次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新形勢下,我們必須更加重視干部教育培訓工作。”2022年以來,廣東省佛山市三水區堅持把干部教育培訓作為建設高素質專業化干部隊伍的先導性、基礎性、戰略性工程,突出“精品思維”,敢于創新探索,讓“教”與“學”都更富有生命力。
供給側:競爭性扶持項目,變“要我教”為“我要教”
聚焦基層黨校人才不足、資金緊缺等問題,以競爭性扶持項目激勵鎮(街道)黨校主動出題、競標揭榜,從中擇優給予政策和資金上的雙重扶持,力推黨員教育培訓“供給側”革新。對入選項目設精品、優質、創新3個級別,分別可獲30萬元、20萬元、10萬元的區級資金扶持,各鎮(街道)按不少于該扶持資金1:1的比例相應配套經費,區鎮兩級第一期將投入扶持資金不少于300萬元。在首批競評中,全區7個鎮(街道)黨校自主申報項目14個,其中不乏佛北戰新產業園精品案例、鄉村振興型干部隊伍建設、“紅動南山 爭當先鋒”等既能充分體現本土特色、又與三水發展思路同頻共振的創新性項目。經過由市、區黨校專家多輪評審,選出扶持項目9個,覆蓋全區黨員30957名。依托這些項目,鎮(街道)黨校“四庫建設”不斷優化,組建起涵括53名各領域先進代表的優質師資庫,形成一批標桿課程和咨政報告,基層教學的內生動力得到充分激發。
需求側:個性化定制服務,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聚焦干部工作繁忙、學習主動性不高等問題,建立全區干部培訓個性化定制知識服務機制,讓干部“缺什么補什么”“干什么學什么”,推動“要我學”向“我要學”轉變。主要依托知識服務類App載體,供學員根據需求自主選擇多項名師課程,利用上下班通勤或夜晚時間以手機聽課等形式進行“碎片化”學習,實現對接需求更為精準、學習動力更為充足。至今,累計向312名干部發放課程6361門,學員完成課程學習共25687小時。其中,學員最高學習時長為1041小時,最長連續學習天數達179天。數據顯示,三水干部隊伍中理工類專業占比28.96%,研究生及以上層次人員比例為8.67%,干部專業結構與產業發展結構匹配度不夠高。但在自主選擇學習領域和內容的情況下,絕大多數學員側重于學習科技類、生物醫學類、金融類的課程,選課方向與三水重點工作及產業發展方向較為相符,有效彌補了“專業鴻溝”。據學員反饋,該項目拓寬了以往培訓學習的內容邊界,能夠提升工作系統性和前瞻性思維。
供需轉化:領導干部上講臺,變“我來學”為“我來教”
聚焦領導干部會干不會說、會寫不會講、知識善于輸入不善輸出等問題,通過“機關講堂”“稻田上的黨課”等把學員開發成師資力量,推動“教”“學”大轉變。當前,線上“機關講堂”微視頻已在“三水發布”“三水紅色+”等微信公眾平臺展播10期,每期都由區直單位領導干部開壇授課。線下開展“機關講堂”活動345次,打造由理論、黨建、改革等134個課題構成的課程庫。還有稻田黨課、榕樹頭黨課、荔枝林講堂等更是讓領導干部把課講到了田間地頭,畫面唯美、熱度頗高。領導干部在“學”與“教”的角色轉化中也得到了充足的鍛煉提升。上講堂前“研”,倒逼干部狠鉆學習、大興調研,將政策理論和業務經驗交相梳理、提煉加工,對工作產生更全面的認知和更深刻的理解。上講堂時“講”,為干部搭建鍛煉表達能力、展示行業形象的平臺,結合課題評優、研學成果宣推、黨員量化積分獎勵等“組合拳”,促推干部能學就能教、敢講還能講好。上講堂后“用”,干部通過走干講、讀寫想的反復洗禮打磨,更有利于辯證地擺脫原有的慣性思維和經驗主義,不僅改造了自己,還修煉了教化他人、引領工作的能力。